关于职称体系

最近知乎删答案有点多,把之前的回答靠拷过来备个份:

我还是跟之前的观点一样,应该废除职称体系,学老美的一套。只要你顺利完成了住院医师培训,就可以独立行医了,自己做决策,自己背锅。

监管部门应该放弃职称体系的压迫,加强对临床诊疗质量的监管。只有这样,才能让医生真正用心投入临床并提高临床水平,才能解放年轻医生的手脚,才能让住培系统真正实现它的价值。

职称体系让规培成为了笑话:

不论国内国外,学校毕业后到独立行医前的这段时间都有个在高级别医师指导下接诊的过程。只是这个过程搭配上我们的晋升制度,就形成了扯淡的现象。国内规培或住培结束后,你还要爬晋升的梯子,先当住院医,然后才是主治副高正高。而老美没有这些说法,在高级别医师指导下接诊的过程就是当住院医的过程,后面也没有什么主治副高正高的划分。所以国内这个规培或住培就是一个杂交的形式。名义上说是为了规范诊疗行为,既然毕业了还要求一个规范诊疗行为的过程,那么在学校的时候老师是教的啥?不规范诊疗行为?我认为的规培住培,应该是积累临床经验,是一个从理论和不多的实践到大量的实践并肩负起“健康相系,性命相托”的重任的过程。

如果你三年规培结束出来,还是个小小的住院医,还要一层层爬职称体系,还是要听所谓上级医生的决定,既然三年规培结束回到自己医院还是要“听自己上级医生”的,那么为什么又要花三年时间去“听人家的上级医生”呢?是因为本院上级医生水平太差了吗?那为什么不把他们送出去培训一下?

从另一个角度看,既然有所谓的上级医生层层“把控质量”,你并没有决策权,那么你是认真学了还是学了个蛋,又有什么关系呢?

职称体系束缚了年轻医生的手脚:

一个华西、北大或者上交的专博毕业,会去三线甚至更偏远的地方打拼事业吗?绝少。为什么?因为所谓的职称和“三级医师”负责制,人家临床又不差,凭啥来给你一个水平和理念都赶不上的老本科或者老小硕当下级医生管床啊?好的医生不愿意下去,导致下面的医疗质量提不上来,病人自然也不愿意留在下面,收入自然也上不去,恶性循环。

职称体系让医疗监管系统模糊了自己真正的责任:

这些监管系统的本质责任在于提升我国的医疗水平,制定科学合理的指南规范让基础疾病诊疗规范化让疑难疾病的诊疗有章可循,组织高水平的专业培训和毕业后教育,把控准入标准和门槛,监督执业医的日常诊疗行为和水平。现在呢?变成了个算账的、搞各种评审和组织开会搞社交的。

职称体系促进了论文造假,污染了数据库,带坏了风气:

目前造假的文章,绝大多数是为了职称。现有的职称体系的主要功能就在于压榨,其提高科研水平的目的在一片造假的论文中已经立不住了。

很多科研神医对临床医生的一个主要的诽谤是“你一辈子能看几个病人?我要是找到一个新的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数百万病人”。话是没错,但是就目前的趋势看,可能是临床医生一辈子真的正儿八经地看了几十万病人,而科研神医除了留下的一堆水文,一辈子帮助的病人不到人家的零头。

科研必须搞,医学的突破离不开科研,而且临床医生必须要有科研思维,要有循证理念。但是我认为只有破除了职称体系以后还愿意搞科研的人,可能才是有希望真搞出帮助数百万病人的突破性研究的那类人。

只有破除现在这个体系,搞些真科研,同时认认真真地培养住院医生,切实提高平均医疗质量,解放医生的精力、时间和手脚,才有希望正儿八经地让人民享受到社会主义医疗的好处。

总结:

不管是看临床水平还是看科研,职称体系都不是一个好的制度。当然,任何一个体系并不是全无好处或者全是坏处,职称体系还是有一些促人奋进的作用。各个行业的职称体系和我们一贯的管理理念以及“百姓需要管理”的观念是一脉相承的,所以这个制度至少在几辈人的时间内是不可能废弃的。

补充:

看了很多同行的回答,还在纠结“临床不好量化”。为什么要量化?你既然有规培的制度和要求,那么能够顺利毕业的都是达到了这个要求的,基本水平是没问题的。后面要做的就是监管其医疗行为是否合规,并为他们终身学习持续提高提供动力,考察他们又没有能力完成现在岗位的工作,有就留着,没有就下去。要是我水平不行,吊销我执照啊;要是我牛逼,请我去开班培训啊,不是把大家比来比去,我为什么要去比较?他算老几?我为什么要因为他比我厉害而觉得自己差?我又为什么要因为自己厉害而有优越感?所以需要量化什么?需要比较什么?这是一种在这个等级体系被奴化以及从小比这比那的做题家长大后的惯性思维。有这种思维,也正是监管者希望看到的,大家被像猴子一样溜来溜去斗来斗去。你应该去为你的理想而活,你应该有享受自由和平静生活的权利,你积极学习遵守规范尽心尽责问心无愧的工作后,就有权享有闲适的个人生活。

这种比较的思维也体现在知乎很多“北大学位和2个亿你选啥”这种问题中,选啥都没毛病,都不选也没毛病。但是下面一堆人分析比较孰优孰劣,这完全是两个不同维度的东西啊,有什么可比较的?不要比较,更不要被人拉去比较。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理想,都是合理的。当然,这个有点鸡汤了。

做为医生,要比的不是你临床水平高不高,你的科研能力强不强,而是你有没有给你的病人提供恰当的诊断和治疗(包括超出自身能力时恰当的转诊,以及想为病人提供更好服务而去进修学习等等)。如果你做到了这个,就不存在能力差水平低的问题,跳出打标签和评价别人的思维陋习。临床水平科研能力这些都是变化的,你可以去学习去提高,只要你爱这个行业,就会有这个动力和兴趣。但是监管者不希望看到这样,如果不用指挥棒把大家拨来拨去敲来打去,不把大家拉出来今天比个这明天评个那,他就会觉得大家会“不努力”。


猛然想到理发店,也是各种头衔:首席,总监,特级,高级,中级,初级,助理。职称制度的流毒真是无处不在。

至于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