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乎上面看到一个讨论——中国有那么多的美好河山,为什么还有一些人要出国旅游?。
我不太喜欢往人堆里钻,所以景点之类的去得少,不过去过的一些景点,体验和这个讨论中大家的吐槽一样,感受就是:尼玛,我这根本不是来玩的,景点和所谓的“本地人”变着方式掏空你的钱包,体验太差。
不过我个人觉得,景点和游客的关系有点像是情侣,有互相影响互相成就的关系。特定的景点运营方式会吸引具有某些特点的游客,游客团体的风格又会影响景点的运营方式,所以只吐槽景点运营有点过于委屈景点了。
比如目前的景点运营方式也能每天人山人海,那为什么人家要换一个不知道效果的运营方式呢?又比如,你喜欢自在一点野性一点的景点,然后自己去探索,回头摔个骨折不怪自己防护不好技术不佳,而是把景点告上法庭赔个四五十万,那人家景点干嘛要满足你野性一点的愿望呢?又有什么理由不多搞点让你掏钱的道道多准备一点“赔偿基金”呢?这个说开了去,和许多人的巨婴特点分不开,作为医生,这一点深有体会:自己作出来毛病不觉得是自己的问题,也不觉得是来医院寻求帮助的,而是把怨愤发泄在医护身上,“我是病人,心情不好很正常,医护要体谅。”手术后出现了并发症,第一个想到的是闹事赔钱,而不是考虑解决问题,更别说接受这种几率事件。所以你去医院也会觉得怎么这么多检查?怎么签这么多字?怎么医护讲话这么“滴水不漏、不带倾向性”?这其实也是患者和医院互相“成就”的结果。
当然,这个情况其实也不仅仅见于景点和医院,任何一项社会或者行业制度的施行都是类似的,比如调休,比如996。任何一个较为理想的环境或者制度都是由理智的人通过斗争改造出来的:你要勇于行使你的权力并追求你的目标,但同时你也要勇于承担其你的义务和责任。
所以鲁迅说“所以我时常害怕。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倘若有了炬火,出了太阳,我们自然心悦诚服的消失。不但毫无不平,而且还要随喜赞美这炬火或太阳;因为他照了人类,连我都在内。我又愿中国青年都只是向上走,不必理会这冷笑和暗箭。”
要打造另一种“风格”的景点、医院以及其他制度,只能靠我们自己。
以上是刚开始的想法,后面转念一想,这种只靠自己的提法,除非大家都同时醒悟并改正过来,不然在这种环境里,最先醒悟并行动的,往往成人别人蘸着吃馒头的鲜血。再转念一想,我现在这种想法不正是诸多恶臭的来源吗?啊,恶臭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