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临床水平评价没有标准?

在丁香园的晨读新闻中看到一条“饶毅:首医已建立临床教授体系,该系列医生不用发论文”,追到饶毅的“饶议科学”看了全文几评论。国内的临床医生评价体系和职称体系在目前已受到很多非议,改革是必然的。但是很多人提到改革总是说临床水平评价难以有客观的参考标准,不想文章影响因子、数量这类更客观。我觉得,这类人其实想说的是不像看文章影响因子、数量这类评价方法那么简单吧。

以下是个人关于丁香园这则新闻的一点拙见:

开始在医生职称评价中重视医生的临床水平是好事,但是只要还是想着用评什么职级(无论是教授主任还是天下第一快刀之类的)的方式来对医生进行区分,那么效果终究可能还是差不多的。以国内的职称体系为例,住院医主治副高正高,设立这一系列职级的初心可能是为了建立医生成长体系,但是到后来可能更多的是为了一级一级榨干净,不然在从医年限相差不多天赋智力相近的情况下,副高真比正高差多少吗?我想不一定吧。否则再设立个副主治副住院医,晋升之路不是更丝滑吗?此其一。第二点,很多人经常说临床水平难以评估没有标准,我想请问,临床诊疗行为有没有规范?疾病诊治有没有指南和本院规范?手术操作和术式有没有标准?作为行内人,一个医生手术好还是不好能不能看出来(如果评价者实在水平有限看不出来,那么手术室围观人数可以作为参考)?又或者是评价疗效没有指标吗?如此之类,何谓没有评价标准。否定了临床评价标准的存在,换句话说就是认为现代医学是在搞玄学。难的是在哪?是在你需要比只要做加法看IF数文章课题数量这类评价方法付出更多,才能真实地对一个医生的临床水平做出客观的评价。而实际上,如果医生临床水平考核做到位了,可能我们便会进一步讨论破除目前这个临床职称体系存在的必要性,这可能也是医生临床水平评价难以真实推进的阻碍之一吧。

另外就是仅仅有评价系统还远远不够,不然部分医生完全可以应付评价,只在考核时表现的优秀,因为你不可能对每个病例的治疗都进行追踪和评估吧?所以还需要医生有随时会被打屁股的担忧。这一点上,老美是通过保险公司,因为这个过程涉及到公司的利益,所以不大会担心保险公司和医生沆瀣一气,国内则是医保局担任了这个角色。老美的保险公司的具体操作不太了解,但是国内的医保局则是只看费用,既无暇也没有能力对诊治过程的合理性进行评估。所以常常会弄出一些不合临床实际的规定。算是一个中立但没有能力的第三方了。

为什么需要一个中立有能力的第三方呢,因为病人的评价是完全靠不住的。在存在信息差的情况下,医生完全可以通过交流技巧和筛选病人,从“偶尔是治愈,总是去安慰”做成“完全是安慰,从来不治愈”,并获得病人和家属的一致好评。举个简单的例子,两个患者来口腔医院就诊,主诉是摸到颊部淋巴结肿大要求处理。医生检查后发现都是因为牙龈炎导致的颊淋巴结肿大,然后一个医生进行了牙周治疗,控制牙龈炎症然后等待肿大淋巴结自行消退,第二医生直接抗生素加上激素压制炎症反应。结果是两个病人的主诉问题都解决了,考虑到牙周治疗比吃药难受,花费可能也比吃药略高,所以可能第一个医生得到的患者评价还不如第二个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