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关于规培的回答

在知乎上面看到一个提问“医学生规培制度真的有存在的必要吗?”,然后通过回答写下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如下:

这个问题值得来整理下个人的思路。

首先,你摸着胸口说说,本科或者硕士毕业,有几个真能独立上临床?所以在学校毕业后,独立上临床前,需要在高级别医师的监督下进行临床学习,是一个很有必要的过程。

只是我个人是觉得,国内不仅医学教育,连毕业后教育,都被搞成了四不像,东西方杂交产物。我个人是比较推崇美帝的医生培养模式的。

先说医学教育。国内都是招收高中毕业生读医学,这个时候的高中毕业生对未来有规划、对行业有了解的有几个?更别说都是高中关了三年放出来的龙精虎猛的汉子。所以大多是懵懵懂懂学了医,然后大一大二野马撒缰,大三大四了才开始对专业有了初步了解,所谓了解也是背书准备考研而不是“学习医学”。这方面老美的四年预科就很好,四年预科学习后,你未来想干啥,要不要当医生,大多有个初步的人生规划了,然后再开始目的明确地学医;同时四年预科包括各种专业,你之前可能是计算机专业乃至美术生,然后再选择学医,很有可能你前面的学习就能和医学碰撞出火花,或者为后来的发展点了隐藏技能点。

然后是学校毕业后,独立行医前的这段时间。不论国内国外,学校毕业后到独立行医前的这段时间都有个在高级别医师指导下接诊的过程。只是这个过程搭配上我们的晋升制度,就形成了扯淡的现象。国内规培或住培结束后,你还要爬晋升的梯子,先当住院医,然后才是主治副高正高。而老美没有这些说法,在高级别医师指导下接诊的过程就是当住院医的过程,后面也没有什么主治副高正高的划分。所以国内这个规培或住培就是一个杂交的形式。名义上说是为了规范诊疗行为,既然毕业了还要求一个规范诊疗行为的过程,那么在学校的时候老师是教的啥?不规范诊疗行为?我认为的规培住培,应该是积累临床经验,是一个从理论和不多的实践到大量的实践并肩负起“健康相系,性命相托”的重任的过程。

说到这里就又不得不提我们混乱的学制:5、7、8、9、10、11年制,眼花缭乱,当然,其中的7年制已取消。以及之前还看过一堆人吐槽8年制医学博士的研究水平根本配不上博士的称呼,而我认为这个也是我们这种培养体系混乱的一个表现,我们所谓的医学博士即Doctor of medicine,和Ph.D.的博士,其实是不一样的,但是翻译过来都是“博士”,所以难免引起误会。但是虽然二者实质上是不一样的,正如后面提到的考核体系的要求,现在几乎是医生全民搞科研,不管是顶级医院还是市级乃至基层医院,所有的医生以及Doctor of medicine不仅要干医生的活,还需要干Ph.D.的活,但是干的Ph.D.的活又被真正的Ph.D.瞧不上,这就很尴尬了。这是和美帝又一个有区别的地方,美帝的Doctor of medicine如果对科研感兴趣,那么大可以再去花几年搞科研,弄个Ph.D.的学位和头衔来干Ph.D.的活。

再然后是医生职称体系和晋升考核体系。你搞个住院医主治高级职称的梯队也就罢了,副高是个什么意思?为什么不再搞个副主治副住院医呢?这样层层压迫起来不是榨的更干净吗?而在晋升考核方面,很难想象,医学作为一个实践性非常强且对实践能力要求非常高的学科,我们的晋升考核却主要是看你发了多少文章,拿了多少课题,而这些文章和课题,很可能全是和临床相去甚远的基础生命科学领域的内容,哪怕你临床技能水的一塌糊涂,只要不死人(事实上是只要你科研够牛逼,临床弄死了人医院也要保住你,这个跟院士“图片误用”不耽误当院士一个道理。),然后文章课题到了位,轻轻松松便可晋升。然而水文章也就罢了,圈内人看国内的文章都需要抱着怀疑的眼光来看,才是最悲剧的现状。

所以国内医疗改革,远不是改善医患关系那么简单,整个体系都需要理顺。其中个人觉得考核体系改革可能是最难的,因为需要已经“发家”的人去否定自己“发家”的路子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