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乎上面看到一个问题——《为什么北京协和医院国际部挂号费要900,怎么会那么贵,请问普通老百姓如何看得起病?》。下面一堆医生以及非医生对国际部的价格进行了解释,同时也不难看出,不论是医生还是非医生,大多数都是国际部的拥趸。
而我却有点不同的看法,因为我觉得国际部可能不只是抢了高端私立医疗的蛋糕。
公立医院的国际部是在抢占高端私立医疗的蛋糕,这个是很明显的。但很多高年资技术好知识新的医生没有发现国际部其实也抢占了自己的蛋糕。
为什么这么说?
现行公立医院内部的各种论资排辈以及临床很水的“大佬”凭借各种不知所谓的科研爬上高位的现象大家是有目共睹的,在现在这种全民科研的环境下,对于专注技术进步的高年资主治之类的医生而言,如果你不能通过科研爬上去,那么哪怕你技术通神,也只能是个管床小医生。这类医生出路在哪?在作为公立医院系统补充的私立医疗事业中。
国家对于作为大学附属医院的公立医院定位本应是培养医学人才、作为医学研究的攻坚力量、保障基础医疗以及疑难杂症诊治的最后保障。医疗是一个实践性很强同时对科研要求也很高的学科,理论上而言,只要你能力足够,你可以根据兴趣所在,在from bench to bed的路上找到任何一个点建立你一生的事业。但是目前的体系是不管你擅长什么,纯bench work必须得搞,你甚至可以放弃bed work只搞bench work,这都不会妨碍你当“大医生”;而如果你放弃了bench work,那么基本上你也就放弃了你做大医生的梦想了。相信内部人士都见过临床主任各种长袖善舞拉课题但是临床水平不堪入目的情况吧?
当然,我不是吐槽科研,科研是医学进步的基础和突破口,但是影响因子的评价系统虽然简单易操作,用于评价医生甚至超过了对其临床能力的要求,我觉得是不合理的,所以我吐槽的是公立医院的体制及其评价体系对医生的压制和捆绑。
那么,你在国际部见过几个主治乃至副高?基本是副教授往上。所以如果公立医院的国际部抢占了私立医疗的蛋糕,那么所有类型的医生都将继续被公立医院捆绑,这其实也就从另外一个角度抢占了医生的蛋糕。
同时由于公立医院挤压私立医疗系统,其垄断地位将进一步加强,而公立医院间统一收费体系是很容易的,就导致国际部市场化调节价格的情况也基本不会发生,所以这种情况对于广大患者而言也并不是见得是好事;在医疗保险方面,由于公立医院的规模存在,无论是患者还是公司,都没有多少议价权,可能也不是一件好事,而这种由于垄断形成的公司和医院的长期合作关系,也不利于新的公司进入。
所以,我认为公立医院的这种天下一统的做法,可能并不利于增加医疗市场的活跃度。
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多样化的合理的医疗评价体系,每个人都可以在这么一个多样化的体系中追逐自己的梦想,挥洒自己的天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