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现在面临的这个窘境,很大程度上是在为长久以来“以药养医”的行为买单,为什么这么说?
现在的医疗水平无论是从医生的专业素养还是医药科技的发展水平来看,都远不是二三十年前可比的,这点是毋庸置疑的。能治的病多了,人均寿命延长了,治疗后的生活质量也提高了,为什么医患之间的对立却日渐尖锐了?
因为“以药养医”的行为击垮了医生的形象,摧毁了医生的信誉。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医疗的日常行为离不开药品和器械的使用,这本是十分正常的,但是一旦将医疗行为和“以药养医”挂上钩,那么医生的一举一动都可能会被解读为“捞钱”。在患者心目中,医生的行为便从以前的“医生是为我好”变成了“医生是为了捞钱”。人无信不立,行业无信也不能立。于是很多本是十分正常合理的行为,由于没有了信任,都会变了味道:
- 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研制出来的一种更有效的新药,本想向患者推荐,但是这个药有点贵,患者会不会认为我的推荐是为了吃回扣?你不得不犹豫。
- 某个晚期疾病患者,家属和医生都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力进行救治,最终无力回天,和家属沟通建议家属放弃,利用最后的时间让家人好好陪陪患者吧,“人财两空”的家属可能会想“是不是开始就可以放弃的,却非要把我们“榨干”了才放弃?”
- 每天门诊就像打仗,吃饭喝水都没时间,简单的疾病都只能挑要点和患者匆匆交流,在某些患者看来就成了“现在的黑心医生只顾捞钱,每次看病排队一小时就看两三分钟”,而不是“医生好幸苦,不喝水不上厕所就为了让每人都能分到两三分钟,我今天很幸运能看到医生,一定按照医生的医嘱去做,谢谢医生。”
- 患者来看病之前本来是鼓励他们去了解一些基本知识的,以方便交流,但是很多时候交流因此变成了辩论。
- 手术之前交代手术风险签个手术同意书或者给患者讲解有哪些治疗方法可供选择及其优缺点,本来是保障患者知情权的合理合法行为,想想买个手机也并没有销售给你讲这个手机有哪些缺陷,但是在某些患者看来却成了“推卸责任”的行为。
- 。。。
信任是尊重的基础,是人际交往的基石,对于医疗这种“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行业,信任尤其重要,一旦医疗行为和医生个人利益挂钩,对患者信赖之心的影响,对医患关系的打击,效果已是有目共睹的了。
而信任却又偏偏是十分的脆弱,轻轻一敲便能击碎,想要重建却是千难万难。玷污了的白大褂可以买新的,玷污了的荣誉如何才能恢复?
现在有一个流行的词叫“内卷”。不仅医患之间内卷,这个社会也因为内卷而不断在内耗:你装个房子,得了解各个工艺和装修材料,因为你怕被装修人员欺骗,于是“装套房,脱层皮”;去买个电脑,被砍的再不敢去电脑城,即使是信誉商家的网购,你也得各个参数了然于胸,回头还得防着售后扯皮,如此等等,各种乱象最终归结成一个字——累。
只要存在利益纠葛,便会有人暗渡陈仓,这一点是无论如何也防不住的,当然上面举的商业的行为和医疗还是不一样的,商业需要讲究盈利是无可厚非的,盈利多少才是合理的?10%?20%?讲道理能讲到天荒地老,所以最终只能交给“无形的手”来操作在消费者和商家多方角力下达到一个平衡。
医疗和商业不一样。医药器械市场理论上是难以形成完全竞争市场的,因为进入门槛太高,所以医药器械的利润多少算是合理,本就难说,而这个市场又牵涉到健康和生命的伦理问题,则更难定价。但是医生是本可以不淌这片浑水的,因为医疗虽然需要使用医药器械,但是医生并不是售卖药械的销售,医生是可以和药械摘的干干净净,堂堂正正地靠知识和技能吃饭的,“以药养医”将医生变成了药械销售。你买东西会完全信任销售吗?生活中又见过多少客观公正的销售呢?(没有说销售的坏话的意思,销售买自己的东西所以需要夸自己的东西是完全能够理解的,不夸大其词的情况下,也是完全合理的。)
而还有很多同行以“读书几十年,出来工作还得啃老”为由试图继续合理化“以药养医”的行为,个人是觉得难以理解的,难道不是应该质问是谁将我们的知识和技能贱卖了吗?不是应该质问是谁将我们的信誉和形象贱卖了吗?